我還算跟教育單位有不少連結,深知教育現場的難為。
不過,就算楊紫瓊拍了那麼多打戲,海報女主角幾乎高掛著她的名字,甚至一度是香港影壇片酬最高的女明星,卻始終沒有一部電影由她單獨掛帥。事實上,楊紫瓊早有醒覺意識,知道武打之路並非是長久之計,因此不斷尋找能展現演技的機會,試圖轉型。
再回顧楊紫瓊曾參與的商業大片。因此,當楊紫瓊接到《媽的多重宇宙》劇本,就像故事裡的秀蓮獲得重生,最終成功打開天眼,融會貫通,將多年隱藏已久的表演能量熊熊爆發時,那種螢幕上與現實經歷的結合觸動,實在是難以一言概括。這名適逢中年危機的婦女,曾在無數的決定路口擁有更精彩的多元可能性,最終卻卡在一個僵化無趣的移民生活,沒有掌聲與期待,只有滿滿可預見的缺憾。1997年,她曾以《宋家皇朝》的宋氏三姐妹大姐宋靄齡一角,入圍第17屆香港金像獎最佳女配角,是演員生涯首個重要的獎項入圍肯定。成龍甚至一度向楊紫瓊開玩笑表示,憑藉她這種不遜於男人的拼搏狠勁,害他必須要想出更多花招才能在影壇生存。
2000年時,楊紫瓊與當時戀人鍾再思一度自組電影公司,並籌拍《天脈傳奇》及《飛鷹》,試圖打造一系列以她掛帥的電影。合作明星皆為一時之選,包括李連杰、梁朝偉、張曼玉、梅艷芳、鄭裕玲等當時得令的紅牌。簡單來說,第一時期是馬來人或其他南島語族對於自然現象的崇拜(土塚、奇石、奇樹、漩渦等),沒有搭建任何庇護建築。
參與觀察的地點是一間空置的高腳老木屋。被賜予「公」位階的拿督公,因此被納入華人的土地信仰體系,顯得華人本位。當地認為所有的拿督公只吃清真食品,每年與穆斯林同步齋戒一個月,慶祝開齋節和哈芝節(Eid al-Adha)。這群信徒屬於塔達那人(Tatana)社群,是沙巴的原住民族之一。
每年農曆九月山腳下的大伯公廟舉辦進香季節時,信徒也會順道爬上152階梯,祭拜拿督公廟裡的三個聖墓:19世紀逝世的阿拉伯聖人阿都拉曼(Syed Abdul Rahman),其母親卡立(Nenek Ghalib)和其手足法蒂瑪公主(Puteri Fatimah Shariffah)。已故馬華作家魯白野曾經如此形容1950年代的科拉邁,「在馬來亞,沒有一個地方是沒有科拉邁的。
這些馬來人的神壇,被稱作「科拉邁」(Keramat),可粗淺理解成「神聖的東西」,源自阿拉伯語「Karamāt」(在阿拉的允許下,透過聖者身上所展現的聖蹟)。木屋的前庭有一蟻窩,Siong表示好幾次想剷除它卻「不忍心」,直到幾年前四兒子Ray學會起乩後才得知,蟻窩裡住著拿督公,當地人稱「Berisi」(馬來文「有內物」之意)。大部分祭品符合1980年代後華人再創造的拿督公崇拜,應由西馬華人傳入。在拿督公的請求下,一間黃色、可遮風避雨、屋簷有著「拿督公」橫幅的亭子建成了,蟻窩頂端也鋪上印有爪夷文(Jawi)的黃色橫幅。
龜嶼拿督公廟之所以是活化石,是因它保留了1980年前的樣貌。如今的新加坡,仍有十來個被馬來社群視為科拉邁的聖墓,龜嶼的拿督科拉邁崇拜也因此得以保留。龜嶼是新加坡南方非常接近印尼巴淡島(Batam island)的離島,建立在山上的拿督公廟是新馬伊斯蘭化前的多元族群信仰的活化石,是南島語族文化、印度文化、阿拉伯文化和華人文化的結晶。第二時期增添了香爐和燭架
西馬發生「五一三族群衝突」事件後,西馬華人開始和馬來人一同祭拜拿督公,籍此尋求心安,進一步淡化族群衝突,融入馬來社會。曾到馬來西亞的旅客必定對華人生活區裡,外觀非常接近土地公的拿督公神祠感到熟悉。
Photo Credit:吳佳翰瓜拉班尤蟻丘拿督公神祠的外觀,塔達那社群正在準備哈芝節的祭拜儀式。大部分祭品符合1980年代後華人再創造的拿督公崇拜,應由西馬華人傳入。
被賜予「公」位階的拿督公,因此被納入華人的土地信仰體系,顯得華人本位。2022年4月17日,一場大火把新加坡離島龜嶼(Kusu island)的著名拿督公廟(Datok Kong shrine)完全燒毀,第六代的馬來裔看守人依薩(Ishak Samsudin)數度哽咽,揚言募資重建。他擁有華人和塔達那人的祖裔,是少數懂得當地華人宗教葬禮習俗的司儀。這兩個時期的崇拜常以拿督科拉邁(Datok Keramat)之名呈現,第四期也出現了金紙、筊杯等華人祭品。各族文化在第三時期進一步融合,並開始漢化,還有了印度人的甘文煙(Kemenyan)。屋主去世後,木屋成了其後代聚會的宗教場所,是當地典型的私壇。
第二時期增添了香爐和燭架。這群信徒屬於塔達那人(Tatana)社群,是沙巴的原住民族之一。
當地認為所有的拿督公只吃清真食品,每年與穆斯林同步齋戒一個月,慶祝開齋節和哈芝節(Eid al-Adha)。Siong是屋主的女婿,住在木屋隔壁。
已故馬華作家魯白野曾經如此形容1950年代的科拉邁,「在馬來亞,沒有一個地方是沒有科拉邁的。如今的新加坡,仍有十來個被馬來社群視為科拉邁的聖墓,龜嶼的拿督科拉邁崇拜也因此得以保留。
當天祭台上擺著咖啡烏、檳榔、佬葉、煙草、茶、罐裝汽水、咖哩汁、蝦、螃蟹、娘惹糕點等。華人逐漸成為拿督公信仰的主要信徒,進而從土地公的形象創造「拿督公」的神像。龜嶼拿督公廟之所以是活化石,是因它保留了1980年前的樣貌。如此具有神像且幾乎由華人崇拜的拿督公崇拜,是1980年代起「伊斯蘭宣教運動」(Dakwah movement)後的演變。
他們慶祝哈芝節的方式和穆斯林不同,沒有一般的宰殺,而是祭拜拿督公,向拿督公問事及共食。拿督公廟裡的碑文和報章記錄皆顯示該聖墓在1900至1920年代時期有了庇護建築,主要捐獻者為峇峇娘惹社群。
龜嶼是新加坡南方非常接近印尼巴淡島(Batam island)的離島,建立在山上的拿督公廟是新馬伊斯蘭化前的多元族群信仰的活化石,是南島語族文化、印度文化、阿拉伯文化和華人文化的結晶。但由於神祠沒拿督公神像,信徒都不是華人,本質上屬於拿督科拉邁崇拜。
每年農曆九月山腳下的大伯公廟舉辦進香季節時,信徒也會順道爬上152階梯,祭拜拿督公廟裡的三個聖墓:19世紀逝世的阿拉伯聖人阿都拉曼(Syed Abdul Rahman),其母親卡立(Nenek Ghalib)和其手足法蒂瑪公主(Puteri Fatimah Shariffah)。拿督科拉邁崇拜也存在於東馬筆者在2018年於東馬沙巴進行田野調查期間,也曾目睹深受汶萊文化影響的蟻丘崇拜。
期間要以馬六甲為最,差不多每個村莊都有二三個科拉邁的存在。隨後因為龜嶼進香活動,也出現第三時期的漢化現象,唯獨沒有出現西馬常見的拿督公神像。在拿督公的請求下,一間黃色、可遮風避雨、屋簷有著「拿督公」橫幅的亭子建成了,蟻窩頂端也鋪上印有爪夷文(Jawi)的黃色橫幅。簡單來說,第一時期是馬來人或其他南島語族對於自然現象的崇拜(土塚、奇石、奇樹、漩渦等),沒有搭建任何庇護建築。
這些馬來人的神壇,被稱作「科拉邁」(Keramat),可粗淺理解成「神聖的東西」,源自阿拉伯語「Karamāt」(在阿拉的允許下,透過聖者身上所展現的聖蹟)。龜與拿督公廟的論述眾多,這裡不再贅述。
據筆者和看守人依薩(60歲)的訪談,或是魯白野對第四代看守人(筆者推斷)的記述,他們皆認為聖人阿都拉曼是龜嶼的村長,而自己則是聖人的後裔。參與觀察的地點是一間空置的高腳老木屋。
面對蟻窩和祭台,Siong和親戚幾人持香長跪祭拜,把元寶、紙衣服(含馬來上衣和拐杖)等燒盡。拿督公崇拜自此弔詭地成了華人對抗國家推動伊斯蘭化的途徑。